狗彘不食网

拯救被“抛弃感”吞噬的孩子

拯救被“抛弃感”吞噬的孩子

“ 孩子们的抛弃感心很柔弱,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样子,拯救而一旦扭曲变硬,被吞就很难复原。抛弃感”

——村上春树《海边的拯救卡夫卡》

当了心理咨询师之后,再读到关于孩子的被吞语句,内心总是抛弃感会引发许多共鸣。而孩子的拯救心理发展,往往与学校、被吞家庭息息相关。抛弃感

为什么有的拯救孩子热情大方,待人温暖纯良,被吞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阳光和希望;而有的抛弃感孩子却总是远离人群躲在角落,用冷漠的拯救眼神审视她人,用嘶吼与暴力的被吞方式画地为牢?

难道真是因为命运天注定,孩子天生如此?我想起了小可的故事(为保护孩童隐私,此处为化名)。

序 像茧一样的孩子

小可,10岁,就读四年级,一个可爱的女孩。曾经的她,活泼开朗又好学,是众人眼中的快乐少年。

半年前,小可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,她变得沉默、不爱与同学交流,学习也不再积极主动,迷上了手机,甚至有时候会躲到一间小屋里,把门一关,弄得黑漆漆的,就像一只蚕把自己紧紧包裹在一枚茧里,任谁都很难把她叫出来。

小可的老师很疑惑,小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,老师到小可家家访,将小可的情况反馈给小可的爷爷奶奶,然而老师发现,之后小可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,甚至越发地封闭自己,去“小黑屋”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了,老师觉得不能继续任由小可封闭下去,于是就向“平安少年”公益项目的心理咨询师发起求助。

一、被“抛弃感”困扰的孩子

作为“平安少年”公益项目种子心理咨询师的我接到了这个案子,我知道,一个孩子不可能没来由地封闭自己,一定是在她的成长过程里发生了什么。

我开始走访她的家庭,和她的家人一起回溯小可近半年的生活变化,我发现,小可的变化是从她的妈妈离开家那天开始的。

小可生活在一个相对贫困的家庭里,父亲为了生计终日忙碌,母亲需要照顾小可和弟弟两个孩子,长久以来,母亲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里得不到关爱,也看不到希望,与父亲感情失和,经常争吵,大约半年前,母亲选择跟父亲离婚独自离开,将两个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。而小可父亲这个角色长久以来也是缺位的,原本照顾这个家庭的是母亲,父亲对孩子的存在和生活状态几乎完全是忽视的,我判断,小可是一位深受“被抛弃感”困扰的孩子,正是母亲的出走,父亲的缺位,让小可陷入到一种可怕的“被抛弃感”的包裹中,无法诉说。

拯救被“抛弃感”吞噬的孩子

当找到原因后,我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。

最初,我与小可见面时,小可紧闭心扉,坚持表示父母离异对自己并没有影响,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。但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明白,小可现在还是防御状态,整个人其实是充满着困惑与矛盾,却无力求助。就像有的动物,遇到危险会陷入“僵住”的状态,装死来保护自己一样,其实,在这样平静的表面下,往往是孩子受伤害的心,在汩汩地流血,只是我们,常常看不见。

我开始尝试不去戳破孩子防御的“罩子”,选择与她耐心地沟通交流,建立一种朋友般平等的关系。我在慢慢等待,等待那个她可以对我敞开心扉的时刻。

终于,我的努力有效果了,在一个安静的午后,小可终于打开心扉向我讲述了她的生活与苦恼,我也发现了她前后变化的根本性原因。

当得知父母离婚的事后,小可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与面对。母亲仓促地离去,父亲很少与自己亲近,与她的沟通仅限于生活费和成绩,很少过问小可与朋友相处得开不开心,在学校里有没有受委屈,与父亲的交流只会让小可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,在父亲面前,她只能选择逃避问题、假装没事。

而当小可在学校与朋友产生冲突,满腔委屈想要跟奶奶倾诉时,奶奶却总是要求小可“让着点不就得了么”,小可感觉奶奶并不理解自己,也看不到自己的委屈,她无法从奶奶那里获得支持,仿佛世间无一人在她的身边。

最终,父母的缺席,爷爷奶奶的敷衍,让小可感觉自己不被看见、不被重视,自己便也放弃了自己。

拯救被“抛弃感”吞噬的孩子

二、破壳而生

在我第一次见到小可的时候,她就像一个长满硬壳的孩子,把自己包裹得很深,不想让人看清看透。

如果没有经过干预,也许小可就会像一些被遗弃的孤儿一样,渐渐走上了自卑、自我放逐甚至犯罪的道路,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,而“平安少年”公益项目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。

在接下来的很长的时间里,小可与我进行了多次交流.起初小可一直低着头、不停地抠着手指沉默着,不敢与我对视,我知道她是在以防御的姿态来保护自己。

于是我先向小可敞开心扉,告诉小可老师只是想和她聊聊天,并且老师也会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,会遇到自己不是那么喜欢但又不得不和她一起相处的人,我也同样需要与她人倾诉,这很正常,并不是软弱的表现……

在这些迂回的话题中,我与小可聊到了如何处理“学习、心态、关系”,慢慢地,小可在将一直低着的头抬了起来,在某个时间点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,抬头直视我的眼睛主动吐露心声,“老师,我跟我的朋友打架了,她打了我,我也打回去了,我们可能以后不能来往了……”。

说着说着,小可的眼神愈发暗淡,头又慢慢低了下去,此刻我明白,小可放松下来了,对我也不再满怀戒备,而这正是向我发出的“求助”信号。

小可说,自己其实非常想念爸爸妈妈,每天起床睡眼惺忪之时,脑海的第一反应就是:爸爸妈妈呢,她们去哪儿了,不要我了吗?每天都上学和放学经过校门口时,对小可都是一种煎熬。她看见别的同学,都是由父母接送的,小可从内心就会感觉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,那样的嘘寒问暖、亲子温情似乎是自己所可望而不可及的,自己仿佛被世界所抛弃。

于是,我每次与小可的咨询结束后,都再拿出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她的父母、爷爷奶奶进行反馈、交流、引导。渐渐地,小可的妈妈也开始做出了改变。

知道小可非常羡慕自己的同学放学有父母接送后,小可妈妈决定请假到校门口接她回家。那天,当小可时隔许久,再次看到妈妈等待在校门口的那一瞬间,竟有些不敢相信地驻足不前,直到看到妈妈向她招手并像以前一样喊出 “小可“时,小可再也忍不住,扑进妈妈的怀抱,哭了出来。

小可妈妈来找我倾诉这件事时,她的声音哽咽了:原来接孩子这件小事这么重要,我这一走忽视了她的心情,我真是对不起孩子!

从此,小可妈妈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,表示会积极承担起妈妈的责任,尽最大努力找时间陪伴孩子,倾听孩子的心声,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。

两个月后,我对小可进行了回访,小可的老师与家长都说,小可现在愿意跟人亲近了,性格开朗了许多,跟好朋友相处得更“铁”了,对手机也不再迷恋,也不再动不动把自己关进小黑屋了。小可说,自己现在睡前还经常跟妈妈通视频电话,说说自己在学校里的生活,吐槽弟弟是个跟屁虫。

拯救被“抛弃感”吞噬的孩子

三、在孩子的心灵变硬之前帮助她们

小可是许许多多心理健康出现异样的孩子的缩影,而让她们的心灵扭曲变硬、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从来不是“天注定”,而是孩子所接收的“爱”出了问题。而许多家长只能发现问题,却无法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,更难以解决问题,此时便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援助。毕竟,将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人士,大家才少走一些崎岖路,轻松前行。

“平安少年·协同关爱项目”作为一项公益项目,恰恰专注孩童少年这一群体,协调了心理学专家、地方教育局、学校、执行机构、社会执业的心理咨询师等多方面资源,各方齐心协力、一起落实。我们深知,过去的事情已成定局,我们只能走向未来,用公益力量在最及时的当下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,一起从“心”出发,呵护少年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狗彘不食网 » 拯救被“抛弃感”吞噬的孩子